广电录影传媒网,广电行业的正能量媒体网站!

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一个电影节,一座城

第一现场 0
何为城市名片?通俗的解释--为座城市展示自己的方式,可以是野味特产,可以是传统工艺。当然,更可以是电影。那什么又是电影节?专业的解释为--为了推动电影艺术,提高电影艺术水准的一项活动。举办地可以是小城,可以是小镇,当然,更可以是大都市。
         

京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底蕴的文化大都市,遇到了经过五年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两者碰撞出的火花绝不仅是一个明星,一个奖项,也不仅是一部电影,而是通过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平台,以盛大的规模、丰富的内容、创新的形式,彰显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的生机与魅力。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影响力,归根到底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可以说,北京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首都乃至国家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为中国电影参与国际电影文化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对繁荣世界电影艺术、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


带有聚合效应的文化标志
   

提到因电影而打造出的城市名片,就不得不提起戛纳这座小城。那是一座因电影而闻名于世的小城,它围绕着电影,将衍生商业做到了极致,会展、旅游、酒店和购物,共同支撑起了戛纳的商业版图。而北京有着很大的不同,作为一座大都市,一个电影节的举办促进了北京旅游、交通、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但更多的提升与拉动体现在文化层面。
   
众所周知,北京作为中国电影的诞生地和发展中心,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孕育成长、繁荣发展;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成功举办,续写了北京与电影的百年情缘,对于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与世界电影节深化交流合作,提升北京整体的文化形象,推动打造世界影视之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秘书长李春良在接受采访时说,电影节作为一个节展,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质,更是一座城市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体。
   
说到文化特质,在各种文化形式当中,最具有全球传播力的就是电影,北京国际电影节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整合在一起,把全球知名影人、机构和中外优秀电影集聚到北京,成功地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这里。这就是电影节带给北京的名片——一种带有“聚合”效应的文化标志。

   
正如李春良所说,五年的时间,北京国际电影节已经逐渐走出培育期,进入成熟期阶段。从第一届的“高端起步”,到第二届的“跨越提升”,从第三届的“全面接轨”,再到第四届、第五届逐渐固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国际电影节在组织运行上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模式,更在将北京打造成世界文化名城方面找到了方向。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快速发展?

 

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而文化产业已成为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电影人表示,以往人们习惯说“孔雀东南飞”,现在则说“北漂”。北京国际电影节之所以能够在五年间飞速发展,就得益于北京拥有的电影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业界人士认为,当下中国处在经济转型期,北京作为文化之都,有责任引领产业升级,树立先行表率。北京国际电影节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不但巩固了文化产业在北京整体发展当中的支柱地位,同时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吸引中外电影人、电影机构来寻求合作机会。因此,北京国际电影节对文化创意产业乃至首都经济转型提升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电影不仅仅意味着放映和票房,它对社会的整体贡献,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有统计显示,电影及相关产业的辐射力非常强大,比例最高可达到1:11,即电影产生1元的票房,就可以带动超过10元的相关产值。北京是文化之都,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具有创新性变化的现代大都市,因此,我们更要重视电影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方面的作用,尽力挖掘这种无形资产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如今,能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已成为中外电影人的一种荣耀,这种荣耀不仅停留在精神层面,也确确实实满足了每位影人的实际诉求。扩大影片的宣传效应,增加明星的曝光率,扩展人脉,满足各种投资制作需求等等,北京国际电影节不仅仅是中国的电影节,更是世界的电影节,是具有中国特色、全球视野、国际品味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标志性节展品牌!

 
为北京观众量身定制的电影节
   

28亿、52亿、87亿、105亿、138亿……这些电影市场的交易额,既是一个数字,也是电影节整体影响力的体现。据了解,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邀请了艺恩咨询做专业的数据分析,以期找到这些签约额究竟推动了北京电影哪些方面的提升,让数据变得更有说服力。
   
除了签约额,北京国际电影节为了继续提升在北京市民心中的形象与影响力,还将对展映环节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本届电影节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赵志勇告诉记者,前三届电影节的展映工作并不十分顺利,需要尽力争取影院的放映场次;但到了现在,各影院的放映积极性很高,百姓的观影欲也很强烈。

   
近两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打出了“春天,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的口号,这是基于北京百姓逐渐形成的电影消费意识而提出的。赵志勇说,北京电影观众的品位较高,对高艺术品质的电影有着迫切的需求。通过五年的积累,到电影节看电影的习惯已逐渐在百姓中蔓延开来。

   
对北京百姓来说,北京国际电影节是一个盛会,没有电影节,他们不会看到如此多国别,多类型的电影。

数据显示,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涉及国家和地区数由第一届的42个、第二届的54个,增加到第三届的69个、第四届的79个,累计在全市30余家影院及学术机构展映影片1060部,放映2200余场次。而今年,共有300余部中外电影佳作在全市31家商业影院、艺术影院和高校影院进行为期八天的集中展映。
   
让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非常欣喜的是,除了纯娱乐化的电影,一些高品质、思想性深刻的影片,北京观众也乐意去欣赏。今年,北影节除了放映《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近两年的商业影片外,也有《教父》三部曲、《美国往事》等经典作品重登大银幕。而这些,都是为北京观众“量身定制”的。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北京电影院的布局相对合理,且人均占有银幕数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北京国际电影节在打造“天坛奖”、电影市场等环节之外,还着重打造嘉年华、展映等板块,丰富北京百姓的城市文化生活,注重大众的参与感,让最广泛的人群享受电影之美,实现自己的电影梦。这也是电影节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层面。

   
 “北京国际电影节要想真正成为一张城市名片,就需要通过电影节的平台,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吸纳到观众队伍中来,真正做到‘人人知道电影节,人人参与电影节,人人喜欢电影节’。”本届电影节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赵志勇介绍说,从今年电影节展映的情况看,出现了很多一票难求的情况,上座率很高。

   
可以说,通过五年的努力,北京国际电影节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不仅百姓、影院、片商参与度逐年提升,像《狼图腾》这样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孕育出的项目,也伴随着电影节一同成长。第三届电影节《狼图腾》正式签约,第四届期间宣布启动并在2015年初上映,取得7亿票房,第五届入围“天坛奖”评选。从这部影片的形成轨迹看,北京国际电影节对于优质项目、电影产业是“跟进式”的,而不是“发散式”的。赵志勇也谈到,《狼图腾》项目的成功,是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共享资源,共赢未来”的宗旨下结下的很好的果实。



链接:
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的北京元素
既然是在北京举办的电影节,“北京特色”与“北京元素”是必不可少的。自开设主竞赛评奖单元以来,“天坛奖”就成为了极富北京特色的标志性名词。在今年的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北京元素也着实不少。

 

经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本届电影节开闭幕式选在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也是自去年APEC会议后,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首次举办国际性大型文化活动。会展中心主体建筑呈“汉唐飞燕”造型,与天坛建筑风格类似,与“天坛奖”“天人合一,美美与共”核心价值理念高度契合,隆重华美的设计风格彰显出古都底蕴。
   
同时,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设了“京剧电影单元”,这是国粹艺术在北影节舞台上的一次重要展示。由于北京“电影移民城市”的特质很明显,集聚了各地区的优秀电影人才,仅在京注册的电影企业便有3000多家。从一个层面说,“北京电影”融合了各地方的文化特色,与电影节“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宗旨不谋而合。因此,不管是贴有北京标签的京剧电影,还是多种文化融合的其他中国电影,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同时亮相,就体现了电影节包容、共赢的核心价值观。

   

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文体交互”的概念,邀请北京首钢篮球队的核心队员史蒂芬·马布里参加红毯仪式,并正式公布由他出演的电影项目为《纽约人在北京》。众所周知,北京体育尤其是三大球项目近两年发展迅猛,北京首钢队本身就是一张城市名片。
   
李春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个球队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综合文化实力,其背后更是城市经济水平的体现。因此,将体育层面的北京名片“嵌入”到文化领域的北京名片,是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又一大特色,也是北京元素的突出体现。

 

 

作者:艾宏月 来源:广电录影传媒网
标签: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